儿化音为什么不写成-er,而是-r了?
前几天在聊冰墩墩的名字时(点击阅读:“冰墩墩”,为什么一看名字就觉得可爱?),因为文中提到了“糖墩儿”的儿化音的问题,所以有读者留言问到了一个问题:印象中小时候学儿化音的拼音是-er,但现在都写的是-r。比如月儿不是“yue er”而是“yuer”了。
这个问题之前就有同学问过,自己在翻孩子的语文书时,也纠结过。毕竟自己也依稀记得小学语文课教的标注儿化音是加标“-er”,为什么现在都是“-r”了呢?
其实道理本身比较好说清楚,因为儿化音,并不是真的在词的后面加一个“儿”的读音,比如花儿变成“花+儿”,而是将前面词进行变音,加了一个卷舌的效果。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是这么解释的: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App
儿化音只是一种语音现象,并不是真的在某个词后面多加了一个“儿”字。花儿就是花,并不是花的儿子。儿媳妇儿也只是儿媳妇,不是儿媳妇的儿子,否则直接叫孙子就好了。
“儿”字在这里只是注明变音,并不表意(当然儿化音本身也有表示可爱、亲近感等感情的作用)。
而回到汉语拼音上来说,如果标成“-er”,反而就乱了。因为这里就意味着这个字读单独的“儿”字的读音。不过,“儿”字的确可以组成很多词语,比如健儿、胎儿、婴儿、少儿.......这和儿化音是两种不同的发音方式,如果同样都用“er”来标音,就出现一个汉语拼音对应两种不同发音,这会导致很多问题,估计Siri、小爱同学都会很生气。
举个例子:“侄儿”,如果标成“zhi er”,就会是很文言的风格。而标成“zhir”,一股浓浓的乡情就扑面而来了。
所以,把儿化音标成“r”而非“er”,是正确的,也合乎汉语拼音的规范。那为什么记忆中小时候教的是“-er”呢?是不是最近修改过?
之前查过教育部官网上的1958年《汉语拼音方案》,里面的确是写明了作为韵尾,也就是儿化音的时候,标记为r。还特别用了“花儿”做例子。所以,这是从汉语拼音出现的时候,就有的规范。
《汉语拼音方案》(1958-2-11通过)
不过这次又被问起来,正好现在手头多了很多之前查“说服”读音时候买的老词典(点击阅读:居然也有了一个知乎万赞回答)。不能浪费,就又拿出来翻了一下,结果还蛮有趣的。
在1983年版的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,也是所有儿化音的词,都是用的“-r”的模式来注音了。
《现代汉语词典》1983年版
又翻了一下更老的,解放前编的《国语辞典》(也就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前身)。这上的标音就比较有意思了。
《国语辞典(纪念国语运动100年影印版)》
这里可以看出来,在那时儿化音的注音写法,就是在原词的注音后,加上一个“儿”的注音符号“ㄦ”。也就是说,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,增加了一个“er”。
所以再回头看一下《汉语拼音方案》里的那个说明:“韵母ㄦ写成er,用作韵尾的时候写成r。”
也就是说,在使用注音符号的时候,因为ㄦ就是单独一个符号,所以无论是在标注“儿”音时,还是标注儿化音的卷舌变化时,都只能用“ㄦ”。但在汉语拼音中,因为是用“er”两个字母来表示,所以就有了分开标注的可能 —— 在一般情况下,原先注音符号中的ㄦ写为er,但在儿化音韵尾时,则只写作r。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分清应该如何读了。
而现在在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中,我们也能看到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,对儿化音的两种不同标音方式。
《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网站
那为什么我们会记得小时候学的是“-er”呢?这个问题无法准确的回答,只能不负责任的猜测一下:因为我们那时候的语文老师是学习注音符号长大的,或者在学习的时候受到注音符号的影响比较大,因此会直接将注音的儿化音“-ㄦ”,转换成拼音的“-er”。
当然,如果今年有机会再请老师吃饭,到时候可以问问她是不是有这个因素。
既然提到“er”音,最后再提一个自己也很纠结的点。
都是“er”的字,为什么2声的“儿”、和3声的“耳”发音一致,却与4声的“二”,发音差异那么大呢?
关于这个问题,有人用《红楼梦》中“爱”、“厄”、“二”不分的段子,来说明这些音其实很多时候发音很像。
黛玉笑道:“偏是咬舌子爱说话,连个‘二’哥哥也叫不出来,只是‘爱’哥哥‘爱’哥哥的。回来赶围棋儿,又该你闹‘幺爱三四五’了。”......湘云笑道:“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。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,时时刻刻你可听‘爱’‘厄’去。阿弥陀佛,那才现在我眼里!”说的众人一笑,湘云忙回身跑了。 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
而还有人认为,“er”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小众的复韵母,就儿、而、耳、尔等几个常用字。而“二”更是特立独行,就这么一个常用字,加上“贰”、“弍”这几个同义字读这个音。要就为“二”设立一个复韵母“ar”,那就太不值当的了。于是“二”字就被列到近似的“er”音中了。
不知道你觉得原因是为什么呢?不过说心里话,现代汉语“二”字的这个音,的确有点二,如果能回到近似古音的“ni”或者“li”,估计可以省不少事。
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,如果你有什么问题,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【提问沟通】告诉我们:
与语文教育相关的文章,也可以点击工具栏里的【文章搜索】,在搜索栏里输入“语文”来进入相关的文章列表:
远上寒山石径斜,读xiá还是读xié?
死记硬背还总出错的“笔顺题”,背后是舍本求末的语文教育
别用识字卡破坏孩子心中的汉字之美
修改读音没问题,只要高考别再考拼音题
汉字启蒙中总被忽视的重要一环:偏旁
给孩子选择标拼音的注音版书籍,要谨慎
在被弟子规这些污名化之前,真正的国学教育应是怎样的
认字的基础方法,就在“文”和“字”两个字中
如何让孩子分清“三点水”和“两点水”的汉字
一个、一起、一二三的“一”是多音字吗
为什么不需要区分“的、地、得”?
近期文章回顾